来源:国际在线 记者 郑娜 赵斌![]()
冀文正部分已出版书籍![]()
老先生介绍搜集资料的情况
![]()
冀文正的书房
“每每看到老人急迫地想要将手中的珍贵史料、图片与录音公诸于世,将数十年心血累积的沧桑与美好留存于世,我亦知道他是在与生命争分夺秒,也总想为他做点什么,无奈势单力薄。幸而朋友相助,有了这次网络众筹的尝试。在一个对文化充满功利性解读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沉淀往往被忽视,但我始终相信:道在民间,学在民间,文化的根袛,文化的存续,也在民间。”这段话被放在众投天地“藏地边疆的族群密码:冀文正老先生藏文版门巴、珞巴族书梦奇缘(第一期)”的活动发起人特别申明一栏中。正是因为这段话,让我有机会认识了这样一位有着非凡梦想的老人,而他现在需要帮助。
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了冀文正老先生。在青羊宫打电话时,他已经在我们下车路段的十字路口。老人满头白发,穿着一身很朴素的衣服,看到我招手,健步走来,乐呵呵地和我们握手,不住地感谢,介绍一番后,冀老就带着我们去往他的家中。一路上,冀老已然坦诚心扉,忍不住谈起他与墨脱、与珞渝文化的不解之缘。
![]()
冀文正调查报告手稿
![]()
冀文正翻越多雄拉雪山
“我应该成为珞巴、门巴族的代言人”
1933年生于河南郑州市的冀文正,于1950年3月随十八军进驻西藏,1954至1970年在墨脱县任职16年,从事民政和宣传工作,后担任常委副书记。曾用8个月的时间精通藏语、珞巴语、门巴语,一生28次翻越喜马拉雅山、16次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致力于墨脱珞巴族、门巴族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共采集到珞巴族和门巴族第一手资料500多万字、照片500多张、原生态录音168小时,填补了中国文化史上珞渝文化的空白,为门巴、珞巴确定为单一民族,正式确认为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我们问起冀老当年那份建议门巴人和珞巴人划成独立的两个民族的报告时,他仍难掩激动:“我的原始资料、手稿都在。原来我们1951年到林芝到波密以后,在藏文里面、老百姓口头上这个珞巴就是野人,当时我就疑惑怎么会有野人,人就是人,只是说发展有的快有的慢,有的进步有的落后,我对这个说法满不在乎。1954年我被调到墨脱,到了以后我才发现这是两个诚实的、不上锁的民族,不是野人,甚至在婚姻方面,那里很自由,而且不偷东西,门不闭户,路不拾遗。路边的地里都种着黄瓜和苞谷,方便过往行人口渴、饥饿时摘下来吃。我在那里呆了16年,后来当县委书记,没有接到过一次关于偷盗方面的案子。我们病了以后,当地妇女给我们送来甜酒、醪糟,老人送来玉米,小孩送来草莓,没有吃的他们宁愿饿肚子都要送给我们吃。文化是心灵的体现,那么干净、淳朴!怎么可能是野人?因此我在那里发现他们之后,就一直写报告,从54年开始写,一直写到61年,写了11份报告,其中有一份报告的底稿,综合了资料共1万多字,现在还保存着,最后国务院根据这个把它们确定为单一民族。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江华到林芝博物馆找到我这个报告,刊印在了他们社科院出的书里。这不是说我有什么功劳,因为我在那个地方工作,我应该成为珞巴、门巴的代言人,这个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但是他们成为单一民族后,我真的很高兴,我尽到了我的社会责任。”
![]()
冀文正老先生部分摄影图片1
“珞巴、门巴是不上锁的民族”
冀老家里,一眼望过去,客厅的窗台、桌子、沙发上到处堆放着书籍和资料。老先生端来茶水,然后提着两大袋珍贵的黑白照片,接着又抱了一摞书放在我们面前,如同展示心爱的宝物一般,一字一句认真地介绍起来:“开始的时候是自己用笔记录,后来有录音机了,我就边录边问,核实错漏,回来后就播放、翻译。野外的采录、采写艰难辛苦,走在雅鲁藏布江峡谷,随时可能掉下万丈深渊。翻译作业更难,更费脑子,杂音大,需要反复播放确认。最辛苦的是翻译藏文,珞巴族、门巴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我觉得珞巴、门巴的谚语、歌谣意义更大,就花了13个月,吃掉11箱泡面,把它们翻译成藏文。我一个汉族人,一个老解放军、老党员,就是遵照党的指示,尊重少数民族,继承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老人所说的翻译作业,就是将几百万字的珞巴、门巴族的口述资料译成汉文、藏文。翻山越岭、倾听记录、伏案写作、整理成册,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凝结了他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
记者不禁问道:“您觉得珞渝文化哪里最吸引你,是什么样的魅力让您这么多次重返墨脱,不辞辛苦地去记录?”
冀老如数家珍:“人民好!珞巴、门巴是不上锁的民族,说一不二,表里一致。我们刚去的时候没吃的,粮食吃完了就吃芭蕉根、野香蕉,当地人看到我们这样的情况,就每家每户给我们送来粮食。我们是不准拿老百姓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要,可不接下他们就不让我们走,我们接了粮食,但保证秋后一定还。我们在那儿教他们培育经过人工授粉的优良品种,秋后收成比借的多得多。第二个,墨脱是中国的边疆地区,是中国的门户,它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也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强悍的民族,他们对保卫祖国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再一个,那里是亚热带地区,出产很丰富,四季如春,是西藏的一块宝地,是祖国的一块宝地。还有,它的民间文化很深奥,没有文字,全是口口相传。所谓珞渝文化,珞渝就是指墨脱,这个地区的名字就叫珞渝,珞渝文化就是地域文化。珞渝文化的特点是很简练,言语、歌谣大都是6字一句,有的4个字,很有味道,意义深远。实际我搜集他们少数民族的东西,是从学语言开始的。语言这个桥梁重要的很,无论是藏族、珞巴族、门巴族,在适当的地方,恰当的时候说出的话,他们的言语、故事、成语都出来了。比如说妇女讨论男女平等的事情,会说到“麋鹿的脚再长,它顶不住蓝天。兔子的腿虽然短,它照样翻雪山”,这就是讲男女同工同酬。珞巴、门巴是一个狩猎的民族,他们的服饰、言语、歌谣、成语处处体现着狩猎民族的特征,这个《珞巴族动物故事》(冀老已经出版的书籍之一)里把动物人性化,上百个故事体现着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特点,表现珞巴族可以战胜邪恶,比如“老虎怕青蛙”,“狮子怕兔子”,“大象怕蚂蚁”等等很有魅力。”
对冀文正老人来说,珞渝地区的一切都是那么吸引人。却因藏于深山,没有文字,鲜见于文献和书籍,而自学会了门巴语、珞巴语、藏语后,就一心想将他们口述的故事、神话、民俗、歌谣、谚语翻译成汉文和藏文。这是没有先例的,但他有决心把它做好,并且最后这些看似“天方夜谭”的美梦全部实现了。尤其是翻译藏文,冀老认为门巴和珞巴两族同胞不少人认识藏文,他们的民间文化如有藏文书籍,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同时党和政府一贯尊重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出版这类藏文书籍体现了党的关怀。
![]()
冀文正老先生部分摄影图片2
“从小都是听着爷爷写的故事书长大”
正因为冀文正老人的执着,一家人或多或少都带上了西藏的印记。冀文正的夫人邝先华为了诚挚的爱情,在墨脱呆了6年,曾4次翻越喜马拉雅山。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77岁的邝先华,还不时讲着那些年的经历,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感叹。冀文正的儿女中,老大在西藏当校长,老二原来在西藏当过兵,老三是在西藏林芝出生,老四在墨脱出生,那时妈妈怀着她去墨脱,出来时是爸爸背出来的,也算是翻越了两次喜马拉雅山,老幺也是在西藏出生,现在还在西藏工作。
而冀老对这种文化的关注也悄然在孙辈中得到了延续,他的外孙女刘薇告诉记者:“冀文正是我妈妈的爸爸,因为没有叫外公的习惯,一直叫爷爷。我从小都是听着爷爷写的故事书长大的,所以也对有关珞渝文化的东西有着很深很深的感情,并且从小都很钦佩爷爷年轻时的经历。当时条件那么艰苦他都一直坚持,这对我的人生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很早以前我就了解到,关于珞渝文化的东西并没有很多人知道。并且我一直相信,没有第二个人会比爷爷更了解珞渝文化,没有人比爷爷掌握更多的照片和相关资料。我也真心希望爷爷能够把这个几乎快消失的文化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珞渝文化,不要让它成为文化史上的遗憾。”
![]()
冀文正老先生部分摄影图片3
耄耋之年对珞渝文化希望与担忧并存
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冀文正,最担忧的事情只有一件:珞渝文化目前还没有被广泛地认可和传播。他认为,珞渝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珞渝文化更特别,关键是它更原始更古老,而且是动态的。2012年,冀老拍摄于1957年的照片《人背人》在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上获得了“金翅鸟”摄影大奖,有一个专家在《中国摄影报》上写了一两千字的文章,放了他四张照片,说冀文正这个摄影师没有被世人知晓,他照片的正能量没有发挥出来。冀老严肃地说,“珞渝文化现在传播得还不够。我搜集那么多的东西,在我看来都是无价之宝,几百个磁带里都是当地的民谣情歌,只有当地老人会唱,老人离世了就没有了,我不懂音乐,但是我可以录制下来,填上词后多美啊!我保存下来都放着的,却没办法推广出去。”
困顿的现实,没有浇灭冀老的热情。曾经,学习珞巴、门巴族语言,成为了冀老先生搜集与研究的开端,而最后他要坚持的东西已经远远超过了语言。他说他现在还有一个野心,就是争取把墨脱、珞渝文化推广出去,走向世界。
他跟出版社建议,把编著的书籍搞成精品,推广到国际,若是有收益,他自己得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都可以拿给贫困地区,让那些地方的孩子上学。而且这些书出来后,他还有好多设想,比如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土旅游资源、路线、注意事项,都可以印成小册子,方便旅游的人携带。现在每年到西藏去旅游的人有几百万,对于珞渝文化的未来,他充满了信心:“现在中国走向世界的东西多得很,我觉得这个大有希望,我相信这可以实现!”
![]()
冀文正老先生部分摄影图片4
为了促成这一文化品牌的推广,冀老做了许多。1996年,新华社纪录片《墨脱》邀请63岁的冀文正担任总顾问和向导,带领摄制组翻越喜马拉雅,并且提供了许多珍贵史料。还有不少学者、教授向他咨询、了解珞渝文化,以完成研究著作。“我现在都81了,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水平。年轻人水平高,他们可以把我这些东西再提升一步,这个也是文化的继承,一代代地传下去,这是好事情啊!”
据冀老透露,目前中央电视台准备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纪录片,另外北京有一家影视公司,要专门拍片介绍珞巴,都邀请他担任顾问,“现在他们大概已经进去了,大概在今年4、5月开机。如果我身体好,就跟节目一起去,去不了,就给他们提供资料。比如说珞巴藤索桥,体现着人民的智慧,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我就可以跟他们讲藤索桥相关的东西,还有老照片这些资料。”
面对珞渝文化发展的无限可能,冀老认为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应该予以重视,尽管他已经搜集到那么多资料,但在他看来这仅仅是只是一部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接触的面也不会很广泛,没搜集到的东西会更多,更大量的、深层次的民间文化并没有被发掘出来,还需要继续来采写、采录。而要想做这个,政府、文化部门必须要重视,拨专项基金,有计划地安排得力人手与当地人配合。”
“你有没有这个担心,把珞渝文化介绍出去,旅游这些也开发了,会不会对墨脱当地生态环境,社会风气有破坏呢?”记者向冀老提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
冀文正老先生部分摄影图片5
老先生诚恳地说:“人多了以后,自然难免会有一些破坏,奇花异草有些人也会擅自去采摘,而且出现一些坏的习性、风气。但是如果管得严,问题就不会很大,这个也要靠政府去做。现在我给他们的建议是:以保护为主,人文、自然方面,一定要保护好,不能让它过度开发。”
“现在很多人、很多同志来帮我圆梦,我现在最大的梦就是剩余的7本书能够出来。在各方支持下,我原来已经出了14本汉文书籍。墨脱跑一趟的话,我要积攒5年,退休工资全部都用在这上面了。”
《珞巴族歌谣》、《珞巴族民间故事》、《珞巴族动物故事》、《珞巴族门巴族谚语》、《莲花遗韵》……在西藏47年,整理21本书稿,现在已经出版了14本,而剩余书稿的出版便成了他最牵肠挂肚的事情。
“我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如果时间再倒退二三十年,不用着急。可我已经81了,尽管身体没啥毛病,可人能过几个81啊?我害怕我书还没出完就走了。娃娃搞不好这些东西,我必须亲自做好这件事啊!我在物质上没有多少嗜好,现在,书能够出来是我最大的梦想。”
![]()
冀文正老先生部分摄影图片6
多方助力圆非凡梦想传承边疆民族文化
谈起这些书籍的出版,冀老说起来便滔滔不绝,一个个想法早已按捺不住要同我们分享。“我现在给出版社建议,我这已出版的14本做成精装的,做成5、6本,按类别综合起来,故事、歌谣、图集等等分别做成一本。”
“还有做成动漫,不要拼音,字、彩图多一些,符合大点的学生看。我看到外国有白雪公主这样的书,我想要是把珞巴、门巴的白蛇公主这些故事也做成插图,多好啊!而且这些民间故事中很有教育意义。”
当问及目前出版书籍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冀老激动的神情转而变得颇为无奈:“就是没有钱嘛!老照片还有四本藏文都是现成的,已经校对好了,只要交给出版社印刷就行了。如果资金到位,1个月就弄得好。”
“而且也一直都是缺乏好的渠道,”冀老补充道,“但是现在开始有许多人关心这件事了,我真的很高兴,现在来帮助我圆梦的人越来越多。”
孙吉是冀文正的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冀老,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次通过网络,发起这样一个众筹活动,孙吉希望能够切切实实地帮助到这位对他亦师亦友的老人,“冀老希望能向世人展示墨脱文化,感染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这里,我想这样的活动能够起到一些作用”。除了发起众筹活动,孙吉还希望能够通过媒体来支持冀老毕生的梦想,为边陲的珞渝文化发声。另外孙吉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朋友也表示愿意出力,重点帮助冀老进行168个小时的原生态录音转录等方面的工作,以更好保存和推广这些珍贵的音频资料。
目前正在负责运营冀文正藏文出书项目的乐国斌也同样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这件事情本身非常有社会意义,很值得用互联网众投的方式来发扬光大,后来和孙吉一拍即合,前后预热了近两个星期发布。因为是有信誉的好朋友推荐,我们经过好多次沟通,并着手去调研了一些冀老师的资料,确定项目的真实性,就着手去做了。”
![]()
冀文正老先生部分摄影图片7
“其实我们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最可爱的是那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支持者们,他们不计较回报,他们认同这种文化价值,更被冀老师的一片赤诚感动。”乐国斌说,“有一位云南的中年大姐拿出1000元,特地嘱咐我不要公布她的个人信息,也不愿接受媒体采访。她跟我说,慈善是个人的良心事,不喜欢被更多人知道,支持冀老先生只是因为他们,文化精神才能传递下去。”
周宁奕是一位杭州IT白领,同时也是一位户外爱好者,平时很喜欢旅行,去过多次西藏但没有去墨脱,当他看到这个众筹项目后,直接支持了500元,他十分佩服冀文正老人的人生阅历。
来自清华大学的欧媚也表达了自己的支持。“今年8月我就要去西藏支教,因此看了一些关于西藏的书籍,了解了不少相关的文化,我想,以后对于珞渝文化也会更感兴趣。”欧媚说,“因为我们学生捐不了很多,所以我就希望他们这边能够有小于100元的支持项,不需要回报,就是表达一下心意和支持,他们最后也专门设置了一个20元的额度。”通过了解确认费用的透明度后,欧媚还发动同学一起来支持冀文正老先生的藏文书籍出版,现在已经有不少同学加入进来。
据了解,本次筹款活动目标是20000
元,所有捐款将全部直接打入冀文正的账户,活动发起人不经手任何款项。所筹资金,在项目发布期不设上限,无论多少,全部用来支持冀老的门巴族、珞巴族文化出版项目。项目结束后,会对所有支持者发邮件公布费用支出清单。目前,该项目已筹集到8000余元。
![]()
冀文正老先生的日记
后记
结束采访后,我们分别与冀文正老先生和老太太合影留念,他们很开心,冀老依然是不住地感谢。老人要送我们,被我们拦住,转过楼梯时,回头看到他站在门边的身影和写满感谢与期待的神情,想起了他下午说的一句话“墨脱是我的第二故乡,那时候在墨脱和我一起的老百姓,现在在世的也不多了,我要抓紧时间来做这些”。
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冀文正老人是真正将珞渝地区的一草一木、地域文化、风土人情,都视为灵动的生命,并且深深的爱着他们。
墨脱县及当地居民简介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藏语意为莲花,气候温暖潮湿,为喜马拉雅南麓亚热带原始森林分布区。地理位置、战略位置非常特殊,但长期与世隔绝,直到2013年才通公路。
门巴族: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门巴族人主要信仰苯教(一种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珞巴族: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有3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注:1964年和1965年,国务院相继确认门巴族和珞巴族为我国单一的民族。两个民族的文化合称为“珞渝文化”。
访问众投天地,浏览创意众投项目:http://www.52zhongtou.com
![]()